在区域经济版图上,皖北有多重要?
皖北发展,短板在哪?
皖北振兴,突破口是什么?
为什么要实行“大兵团”作战?
这四问,外界在问,安徽也在问。
在安徽,没有哪一片土地,像皖北这样格外受人关注。今天,策叔把目光投向皖北,试图解答这“四问”。
安徽省城市化地区格局优化图(图源:《安徽省国土空间规划(2021—2035年)》)
皖北是一片厚重的土地,以全省37.8%的面积,承载着全省48%的人口,是安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重要板块。
安徽的皖北地区,范围涵盖淮北、亳州、宿州、蚌埠、阜阳、淮南6个地级市,以及滁州市的定远、凤阳、明光和六安市霍邱4个县(市)。如果说推动安徽高质量发展是一盘棋局,那么皖北振兴无疑是这盘棋中的关键一着。
皖北,为什么这么重要?
二是皖北具有重要战略位势,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、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,皖北地区已经成为国家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“战略要冲”。
三是皖北发展空间巨大。皖北紧邻苏鲁豫三省,是连接长三角和中部地区的重要地带,承东启西、连南接北。皖北发挥区位交通、发展空间、市场规模优势,为安徽在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。
2023年5月,安徽省委书记韩俊在阜阳市开展重点调研时强调,皖北地区在全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地位重要、作用突出,没有皖北的现代化,就没有全省的现代化。
加快皖北振兴,一直是事关安徽全省发展大局的战略性任务。早在2001年,安徽省就成立了加快皖北地区发展协调小组,20多年来,先后出台了四个“10条”政策,以及南北结对合作等一系列政策措施,并积极争取国家专项政策支持,努力推动皖北跟上全省和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步伐。
经过20多年的奋力追赶,皖北地区各项事业呈现出螺旋式上升态势,取得了格局性变化、历史性进步。尤其是党的二十大以来,皖北主要经济指标与全省的差距不断缩小。2023年7月,在安徽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上,明确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皖北全面振兴作为必须抓好的两件大事,并为皖北振兴制订了时间表:到2027年,皖北要跟上全省的发展步伐。
当下的皖北大有可为,也应当大有作为。然而,放在全省乃至长三角省份的视角下看,皖北仍然存在不容忽视的发展短板。
02二问:皖北发展,短板在哪?
皖北也是一片焦灼的土地,生产总值在全省占比不到三成,人均GDP低于全省平均水平,仍是区域协调发展中最大的短板。
分析皖北的发展短板,先要客观来看皖北的现状。
首先是经济总量和人均GDP水平低。2023年长三角41市主要经济数据表中,阜阳、宿州、亳州、蚌埠、淮南、淮北六市经济总量分别位列26、29、30、32、37、38位;人均GDP方面,分别位列34、36、37、39、40、41位。
其次是工业化率和城镇化率低。2022年,皖北地区工业化率为29.4%,低于全省1.2个百分点,工业增加值仅占全省的26.6%;产业占比方面,除了淮南、淮北作为传统资源型工矿城市,二产占比超过40%之外,蚌埠市、阜阳市、宿州市、亳州市均在40%以下。与工业化率低直接相关是城镇化率低。2022年,皖北地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9.7%,低于全省10多个百分点。
三是产业结构急需升级。皖北产业结构传统色彩浓厚,制造业头部企业主要集中在化工、再生资源、白酒等领域。产业结构比例不协调导致了规上企业效益不高,2022年,皖北六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占全省比重为27.34%;但营收占比仅为19.37%;利润占比为23.72%。
四是缺少地标型产业集群。皖北地区缺少大企业大项目,缺少引领性产业集群及现代产业思维,以2022年为例,皖北六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均不到2000家,其中淮北、亳州、蚌埠、淮南不足1000家。2022年安徽制造业百强企业中,皖北六市共有12家企业上榜。除阜阳外,其他各市在全省排名靠后。民营制造业企业百强榜中,皖北上榜18家,地级市缺乏千亿级产业集群,县域缺少百亿级产业集群,让人印象深刻的“地标型”特色产业发展不足。
五是高端要素集聚不足。上市公司和产业基金是一个地区金融资本活跃度的“晴雨表”,也是高能级要素集聚的直接体现。但皖北地区阜阳、亳州仅有1家上市公司,宿州仍为0。同时在县域层面,列入皖北地区的22个县域中,有10多个县域尚未产生上市公司,至今没有实现“0的突破”。作为产业承载平台的园区方面,全省开发区前三十强中,皖北仅有亳芜现代产业园、阜合现代产业园、界首高新区上榜,平台承载力不足。企业家方面,没有形成企业家梯队,也缺少领军型企业家。
皖北发展不足的原因是什么?答案可能有很多,但归根到底,指向的是产业的短板。只有产业崛起,皖北才能获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能。
2023年3月,安徽省委书记韩俊履新不久,就马不停蹄对皖北地区进行调研,调研中韩俊多次强调,皖北要振兴,首先产业要振兴。那么,深入皖北发展的底层逻辑,应该在哪些产业集群上发力?
2023年,安徽制定了支持皖北汽车及零部件、新材料、新能源、高端绿色食品等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实施方案。2024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,要“聚焦汽车及零部件、新能源、新材料、绿色食品等重点产业集群建设,集中资源、集中力量、集中攻坚,力争皖北快速形成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。”
从皖北的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综合分析,汽车及零部件、新材料、新能源、高端绿色食品是当前皖北应当重点发力的产业赛道,为什么这么说?
首先看汽车及零部件产业。汽车产业是安徽的首位产业,目前安徽打造产业集群,成效明显。2023年,安徽省汽车产量达到249.1万辆,跃居全国第2位;新能源汽车产量86.8万辆,上升至全国第4位。安徽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强劲增势,为皖北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会。
2022年9月,总投资100亿元的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零部件项目落户阜南县。大型龙头企业的入驻将吸引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跟进投资,有力促进皖北地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的完善和集聚,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。对于皖北各市县而言,要在首位产业中找准坐标,发挥各自优势,嵌入其中的各个环节。
其次来看新能源产业。目前,皖北的蚌埠、宿州、淮北、阜阳等地市均在加快新能源光伏产业集聚,建立起一定规模的产业基础。凤阳县依托矿产资源优势,聚集国内光伏组件出货量Top10企业2家、光伏玻璃产能Top5企业2家,光伏玻璃年产能接近全国1/4,向打造“千亿硅谷”目标进发。皖北地区有着传统能源产业的基础,同时也拥有丰富的风、光、生物质等新能源资源,为发展新能源产业提供了条件,加上土地空间大、市场腹地广,可以在融入大循环、链接双循环中拓展安徽省新能源产业的市场空间。
三是新材料产业。皖北在新材料产业领域深耕多年,已打下良好基础,形成了阜阳先进化工、有色金属,蚌埠硅基、生物基,淮北铝基等新材料基地,未来要放大现有产业特色优势,获得更高的附加值。
四是绿色食品产业。绿色食品产业是皖北具有传统优势和资源基础的产业。韩俊在皖北调研中特别强调,农业也是高科技产业,既要追求产量,更要注重效益和质量。当前,安徽正加快建设高质高效的农业强省,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,皖北是重要阵地,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条件得天独厚,要做好“粮头食尾”“畜头肉尾”“农头工尾”增值大文章,推动皖北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建设早日取得实质性进展。
总的来说,皖北在产业赛道的选择上,要做到自身优势和产业趋势“两手抓”。明确了产业赛道,皖北下一步要怎么干?
安徽淮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汽车线束产品生产企业
04四问:为什么要实行“大兵团”作战?
当前,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明显,一个地方的产业发展,往往都是按照“头部企业—产业链条—产业集群—产业生态”梯次培育壮大起来的,这已然成为地方产业发展的普遍规律。
此前,韩俊在宿州市调研指出,工业发展存在“小、散、弱”问题,点出的就是皖北地区产业集群规模较小,集聚度较低的问题。因此,皖北产业发展,一定要按照培育打造产业集群的思路。
产业集群往往不限于一域,这就引出第二个问题,要推动地域协同,形成合力。
当前,产业发展一定要汇聚力量,精力一旦分散开,就什么也做不好。比如在谋划和制定产业方向,仅从自身角度出发,缺乏战略高度和宏观视野,难以对产业发展进行科学定位。在信息和资源方面,难以与大型龙头企业的高层建立直接有效的沟通渠道,也难以提供足够吸引大企业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。各市单打独斗、各自为阵,难以实现区域间协同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,还可能造成重复性建设的浪费。
安徽省省长王清宪此前在皖北调研时指出,增强协同意识,打破地域分割,实施“集团化”“大兵团”作战。
因此,必须要把握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趋势新要求,把皖北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规划和布局,组织央企,民营头部企业,省属企业一起组成联合舰队。
凯盛浩丰落户皖北就是“大兵团”作战思维下的一个生动案例。凯盛浩丰农业集团是世界500强央企——中国建材集团旗下企业,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。2023年,凯盛浩丰与安徽省达成协议,在皖投资建设现代设施农业项目,协议意向签约22个项目、总投资约32亿元,其中大部分项目布局在皖北。
战略上统筹谋划,战术上要分兵出击。近十年来安徽产业崛起之路,一个重要的经验就是组建产业专班,产业专班能够做到对特定的产业深入研究,汇聚相关资源。同时,可以整合各部门、各层级资源力量,实现跨部门、跨领域高效协作。专班机制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反应速度,根据产业集群建设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,迅速作出决策。
那么,这场“大兵团”作战的攻坚战,如何才能打好打赢?
产业发展离不开项目,打好皖北产业攻坚战,首先要抓项目。“抓大项目、大抓项目”,已经成为皖北各市县的共识。但项目怎么来?
对于皖北而言,要从国家层面,特别是从央企布局中争取项目落户皖北。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机遇,发挥皖北区位、交通、市场、资源等优势,主动出击招引项目。与此同时,还要加大力度争取省内项目布局皖北,积极鼓励本土企业扩大投资新增项目。
项目来了怎么办?答案是做大做强园区平台,建成产业项目落地的承接载体。从平台承载力方面来看,皖北目前园区竞争力不强、产业集聚度不高。下一步,要打造一批产业集聚、特色鲜明、技术领先、富有活力的产业园区,推动重点产业项目和资源向园区集聚。
当然,皖北产业振兴还离不开“人”和“钱”两个重点。要补齐融资的短板,要善于发挥资本的力量,结合皖北实际,参考省内合肥等地的经验做法,探索出适合皖北地区的基金招商模式,通过以投带引,利用产业基金引入高能级要素。此外,还要大力推动皖北地区企业走向资本市场,改变目前皖北上市企业偏少的现状。
要补齐人才队伍的短板。皖北振兴,“人”是关键。从人才支撑来看,皖北人才吸引力不足。下一步,要重点抓好四类人才。一是专家人才引进,二是劳动力资源流动,三是干部队伍交流,四是企业家群体的培养壮大。
推动皖北产业振兴,“时与势”都在形成。4月19日上午,皖北重点产业集群建设推进会将在蚌埠召开,这不仅仅只是一场会议,更是皖北产业攻坚战的冲锋号。相信皖北一定能打赢产业振兴的这场硬仗,皖北的明天也一定会更加美好。
我们祝福皖北!
指导:张道刚 王运宝
撰文:胡磊
-- END --